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uter
computer | 16 元月, 2009 14:55
computer | 15 元月, 2009 14:56
computer | 14 元月, 2009 14:43
12001 | 12002 | 12003 | 12004 | 12005 | 12006 | 12007 | 12008 | 12009 | 12010 |
12011 | 12012 | 12013 | 12014 | 12015 | 12016 | 12017 | 12018 | 12019 | 12020 |
12021 | 12022 | 12023 | 12024 | 12025 | 12026 |
computer | 13 元月, 2009 16:15
computer | 12 元月, 2009 14:06
SETI@home (在家搜尋外星人)
電腦不用的時候,除了掛在線上遊戲練功、利用P2P抓歌之外,有沒有更有意義的用途?其實只要下載一個簡單的軟體,立刻就能讓自己的電腦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電腦」之一,而且不論是預測全球暖化、研究愛滋病、尋找重力波或是接觸外星人,各種影響人類未來發展的重大突破,都有可能在自己的電腦上完成。
科學研究計畫通常會產生大量的資料需要處理,有時候大到無法使用超級電腦處理,科學家因此發明了利用網際網路及個人電腦組成的「分散式運算」(distributed computing)。透過網際網路將資料分成千千萬萬個小檔案,傳送至志願參加的電腦,當這些電腦閒置的時候,預先安裝的軟體就會開始處理資料,運算完畢之後再傳回中央電腦
SETI@home(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at Home,在家搜尋外星智慧),是一個通過網際網路利用家用個人電腦處理天文數據的分散式計算項目。該項目由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空間科學實驗室(Space Sciences Laboratory)主辦,試圖通過分析阿雷西博無線電望遠鏡(Arecibo radio telescope)採集的無線電信號,搜尋能夠證實外星智能生物存在的證據。
SETI@home程序在用戶的個人電腦上,通常以螢幕保護模式或後台模式運行。它利用多餘的處理器資源,不影響用戶正常使用電腦。
SETI@home自1999年5月17日開始正式運行。至2004年5月,在世界各地擁有近500萬參與者,積累了近200萬年的CPU運行時間,進行了近5×1021次浮點運算,處理了超過13億個數據單元,無疑是非常成功的分散式計算試驗項目。
台灣參加的網友十分踴躍,目前的排名是第17名。
雖然SETI@Home到現在還沒找到外星人,但利用網際網路及分散式運算所架構起來的虛擬超級電腦卻十分成功,於是SETI@Home又成立了柏克萊開放網路運算平台(BOINC),除了原先的SETI@Home之外,類似的計畫都可以在BOINC上運行。
Folding@Home是模擬蛋白質折疊的計畫,可以協助人類了解阿茲海默症、狂牛症、賈庫氏症及帕金森氏症等疾病的原因,並研發許多疾病的新藥。FightAIDS@Home則是一個相對比較小的計畫,協助愛滋病研究,Evolution@Home模擬物種演進及滅亡、Predictor@Home預測蛋白質結構。在2005國際物理年,科學家也設計了Einstein@Home,希望找出脈衝星的重力波,驗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預測,而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LHC@Home則是協助大強子對撞機處理資料,這些都是物理界的大計劃。
寒假期間,同學不妨利用時間瀏覽一下SETI@Taiwan 台灣團隊的網頁,把自己電腦閒置的時間貢獻出來,為這個世界的進步盡一些心力。
資料來源:
SETI@home-維基百科
網格運算跟分散式運算的差別-奇摩知識+
延伸閱讀:
SETI@home(部分中文化)
SETI@home BOINC教學(香港網頁)
BOINC
柏克萊開放式網路計算平台(Berkeley Open Infrastructure for Network Computing,簡稱BOINC)是目前主流的分散式計算平台之一,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電腦學系發展出來的分散式計算系統。它本身設計成用於SETI@home項目,但逐漸在其他領域包括數學、醫學、天文學、氣象學等。BOINC旨在為各研究者提供匯集全球各地大量個人電腦的強大運算能力。直至2008年1月25日,BOINC在全世界有約549,000台活躍的主機。
安裝BOINC軟體的個人電腦在閒置時會使用個人電腦的CPU進行運算。即使個人電腦正在使用,假如仍有空閒的CPU周期,BOINC也會用作計算。
當參與者使用個人電腦參與BOINC項目時,BOINC會與項目的伺服器通信,伺服器會向個人電腦提供工作包(Workunit,簡稱為WU),然後個人電腦會對工作包作出運算。完成後BOINC會把結果上傳至項目的伺服器。
每個項目有它的伺服器,用來協調各參與電腦的工作,包括發送工作包,接收已處理的結果,核對後再作處理,成為研究人員需要的數據。由於個別的個人電腦可能會在運算過程出現錯誤,所以伺服器一般會把同一工作包傳送至多個參與者,並比較各個結果。
BOINC設有積分系統,積分間接反映參與者的貢獻。因為在BOINC上可以運行的項目千差萬別,比如項目A的工作包在某台電腦上需要3個小時完成,而項目B的工作包在該電腦上需要30個小時才能完成,顯然用完成的工作包的數目來衡量工作量是不可行的;類似的,電腦性能也有差別,用CPU時間來衡量工作量更是不行的。積分系統只能通過一定的演算法得到參與者實際完成的計算量。
資料來源:
BOINC-維基百科
第一屆教育部落格大賽
報名日期:自2009年1月1日起至2009年3月31日止。
詳情請見官方網站
協力推廣單位:無名小站、Yahoo、I’m TV、yam、Xuite、Pixnet、UDN、樂多、新浪、優學網、優仕網、藍色部落……
懷念的釣魚小遊戲
下載到自己的電腦後再執行。
用鍵盤操作:
空白鍵=>開始、釣魚
左右鍵=>船左右移動
上下鍵=>釣魚線拉上放下
computer | 10 元月, 2009 11:35
目標:建構學習成果部落格
電腦技能學習:
1.部落格應用
編修文章、張貼圖片及影片資料、文章分類、網頁語法應用
2.圖片編修
影像處理、Gif 小動畫製作
3.資料蒐集
使用搜尋引擎、善用 YouTube 及 維基百科
4.基本文書處理
Word、PowerPoint
5.資訊素養
網路禮節、著作權
computer | 29 十二月, 2008 09:31
題目:拜訪部落格並給予迴響
computer | 22 十二月, 2008 09:29
computer | 22 十二月, 2008 08:04
題目:寄送電子賀卡及拜訪部落格
computer | 18 十二月, 2008 13:43
用 IE7 訂閱 RSS
現代人每天要看的網頁實在是太多了,瀏覽到喜歡的網站或部落格,多半會利用「加到我的最愛」的方式收藏。
不過,除非常常連上該網站,並且仔細檢查網站中的每一筆資訊,否則我們很難得知網站何時更新。
有時候錯過了最新的資訊,有時候點開幾個部落格,等了老半天,卻發現根本沒有發表最新文章,這樣是不是很浪費時間呢?
RSS 就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
RSS 可以是以下三種解釋中任一種的縮寫,但其實都是指同一種聯合供稿(Syndication)的技術: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RSS 2.0)
RDF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Site Summary(RSS 0.91, RSS 1.0)
Rich Site Summary (RSS 0.9 and 1.0)
簡單來說它就是「新資訊的摘要」,讓電腦即時自動接收網站的更新資訊。
使用者只要知道某資訊的 RSS 位置,就可以透過各種閱讀軟體隨時閱讀最新更新的資訊,同時將資訊來源彙整到一個單獨的介面,若要追蹤特定關鍵字的相關資訊,許多 RSS 也能夠提供自訂功能。
IE升級到 7.0 版之後,支援 RSS 的功能,不需要閱讀軟體,也能夠輕鬆體會 RSS 的便利。
以下簡述 IE7.0 的 RSS 操作流程。
在瀏覽網頁的時候,如果命令列的圖示變成橘色
(檢視此頁摘要),就表示該網頁支援 RSS。這時候按下
就會看到摘要畫面。
如果確定要訂閱這個網頁,就點選「訂閱此摘要」,之後會出現以下的對話框。
修改摘要名稱,或是建立資料夾來分類摘要,都可以在這個步驟做設定。
按下「訂閱」,完成訂閱RSS的工作。
接下來,就等著摘要自動送上門囉。
IE7.0把摘要和「我的最愛」整合在一起,成為「我的最愛中心」。
要閱讀摘要的時候,先點選(我的最愛中心),再點選(摘要)。
摘要名稱如果是粗體字的,表示該網頁有更新資料。點選摘要名稱,瀏覽後確定有要閱讀的文章,再點選文章名稱連結該網頁繼續閱讀。
這樣就可以省下許多等待網頁畫面的時間。
常常用不同的電腦上網的網友,比較適合用RSS閱讀器。目前提供免費閱讀器的網站很多,各自的設定大同小異,用搜尋引擎找一下,在論壇發問或是爬爬文,應該很容易找到適用的軟體,在此不多贅述。
網路上還有一部「RSS簡單懂」的影片,英文發音中文字幕,真的很簡單懂。
參考資料:
用IE瀏覽器閱讀與訂閱 RSS
使用IE7瀏覽器訂閱RSS
RSS - 維基百科
=========================================
computer | 18 十二月, 2008 11:50
computer | 15 十二月, 2008 14:25
愛玩部落格的人有福了
computer | 08 十二月, 2008 10:20
題目:製作動態LOGO
computer | 04 十二月, 2008 09:15
WEB 2.0
事實上,至今沒有人能給Web2.0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每個人眼中的Web2.0都有不同的表述。在技術研究者的眼中,Web2.0是P2P、BLOG等社會性軟體的興起;在部落客們的眼中,則認為Web2.0是人與人之間更為便捷的互動;在風險投資商眼中,Web2.0又代表了新的商業機會和行業遊戲規則。
Web 2.0這個術語是由O'Reilly公司的Dale Dougherty 和 MediaLive公司的 Craig Cline 在共同合作的頭腦風暴(brain storming)會議上提出來的。
Web 2.0的核心概念是互動與分享:網路成為了新的平台,內容由每位使用者的參與而產生,產生的個人化內容,藉由人與人的分享,形成了現在Web 2.0的世界。
早在1999年,著名的管理學者彼得•杜拉克 (Peter F. Drucker)就曾指出當時的資訊科技發展走錯了方向,因為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裡的「Information」,而不是「Technology」。若然單單著重技術層面而忽略了資訊的話,就只是一具空的軀殼,不能使社會增值。
從近年來網路的發展趨勢來看,使用者越來越重視互動,並且逐漸的形成一個網路社會;在此時出現的Web 2.0,就是透過參與者的互動,提供內容、建立索引或評分,使這個網路社會平台增值。
以下就是Web 2.0的應用與網站:
彼特流(BitTorrent):讓每一個用戶端都變成一台伺服器。檔案切割成許多小區塊,可由眾多的下載點來提供,進行快速下載後再重組。而下載者本身又是一個提供者,越受歡迎的檔案,有更多的下載者就有更多的提供者。
維基百科(Wikipedia):以眾多網路用戶所提供的知識為基礎,任何人皆可編輯修改而成的線上百科全書。這項實驗是根基在互信的本質上去創作內容,引用Eric Raymond(Open Source Software的創始人)的名言:「有足夠多的眼球在緊盯著,所有錯誤都會被修正」。
資料來源:
Web 2.0-維基百科
什麼是Web 2.0
延伸閱讀:
Tim O'Reilly
=========================================
「97資訊月」
2008年是科技產業無線寬頻技術飛躍的一年,在各式便攜電腦、隨身裝置以及WIMAX、3.5G等無線技術的創新發展之下,一個全新的移動網路世界正逐漸成型。在未來的世界裡,網際網路將透過各種終端裝置「隨時隨地」伴隨你我左右,全面滿足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即時資訊需求;新一代觸控技術與應用平台也將徹底改變人與機器之間的關係,藉由完美流暢的人機互動體驗,開創一個前所未有、隨心所欲的精彩生活。
97年11月29日開始,『資訊月列車』夾帶著資訊時尚的風潮席捲全台,將『移動科技 隨心所欲』的主題在全台引爆。
資訊月位居國內資訊展廠商參與度之冠。參觀民眾更是年年創新高,參觀人潮由1980年開始的資訊週台北展區12萬6千7百52人次,至去年台北展區已高達75萬人次,全省參觀人潮總計達200萬人次,是全民資訊推廣的龍頭火車。
20多年來,資訊月不斷滿足著人們對資訊產品的需求,更樹立資訊業界的標竿。資訊月展覽已成為國人心中最大科技盛會、對全民不但是資訊科技觀摩學習機會,對於廠商更是提供絕佳的展示機會。資訊月創造台灣資訊產業的奇蹟,更是資訊業者展現科技研發實力的最佳舞台和國人心目中最佳的資訊電腦展覽。
官方網站:
97資訊月
移動科技隨心所欲
=========================================
computer | 03 十二月, 2008 11:53
雖然是英文的,但真的簡單易懂。
sophia@ms7.fhsh.tp.edu.tw
« | 二月 2025 | »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1 |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